NEWS
时间:2019-05-02 12:44:02 来源: 作者:
辰光教育学院的工作人员第一眼看见张月(化名)的时候,就发现她和正常的青春期女孩不一样:低着头、手不停地搓着衣角,与人对话时几乎没有眼神接触。张月的话非常少,心理咨询师问一句,她答一句,而且常常答非所问。咨询师费了很大劲才了解到,原来困扰张月的事情是,她在学校的社交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张月是寄宿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然而却没有什么朋友,遇到困难也不知道能和谁说。对此,她感到十分痛苦,因此前来寻求帮助。
张月是一个特别的来访者:从缴费、咨询、到一个阶段的咨询结束,她始终是一个人,父母从来没有出现过。咨询师李妮可了解到,张月的父母不在深圳,而是在老家照顾弟弟,所以对在深圳读书的张月忽视很严重。
而且,张月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咨询,也很难理解,既然是孩子有问题要解决,为什么还需要他们参与?
高速扩张的市场规模
随着近年来大众对于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心理咨询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在中国,心理咨询仍属于一个新兴事物:选择专业机构咨询师帮助的用户基数并不大,且多以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为主。
不过,用户数目持续增长这一客观现象的确存在,也因此催生了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
资料显示,从2000年开始,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已步入职业化阶段。2015年,国家发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更是为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方面的支持。
中国有多少家心理咨询机构,目前暂无具体的统计数据。但可以知道的是,“心理咨询”注册公司数量在近几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整体数量几乎是5年前的5倍。
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心理咨询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2%,达到近380亿元。而心理咨询专业机构主要分为三类:以教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机构;以治疗为主要目的的医院;以及专业咨询公司。
患病人群年轻化
在日益扩大的市场规模背后,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心理咨询对象正逐步年轻化。
深圳辰光教育学院成立于2010年,至今为止为无数儿童及家庭提供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咨询师李妮可目前的工作当中,有六、七成来访者都是儿童青少年。
近年来,未成年人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已经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在李妮可看来,多数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早期安全依恋关系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时,咨询师们会要求家长同步接受亲职教育咨询的原因。
依恋关系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主要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因为照顾者通常为母亲,所以有时可称之为母婴关系。安全的依恋关系,建立在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对婴儿及时和适当回应的基础之上。
通俗来说,可以这样理解:当婴儿有需求时,如果主要照顾者(母亲)能够及时予以关注,准确了解哭声所代表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给婴儿形成一种“我很重要”、“我很有价值”、“我遇到困难时会有人帮助我”的无意识感受。如此,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无意识感受所给予他的安全感和自信,就会使他更有勇气去探索外部世界、发展自我和与他人建立丰富多样的良好关系。
而未能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对环境和他人都会抱有一种潜在的不安、焦虑甚至害怕的感受。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把大量的心理能量消耗在自我保护上,能够运用到向外探索、建立自我、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量就相应地减少了。这就会导致成长的后期甚至成年后出现种种心理困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李妮可认为,父母把心思都花在儿子身上,对女儿忽视严重,才导致张月没能够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而这种早期的不安全感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处理,才发展成现在这种情况。如果父母不了解症状背后的真实原因,也不加强和孩子的沟通,那么仅凭咨询工作是无法达到非常理想的预后效果的。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家庭是他们最大的资源,也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地方,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地。不同于成人,未成年人的心理工作,总是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除了孩子要接受心理咨询,父母也要通过亲职教育咨询做出相应改变,才能最大程度地修复孩子早期的创伤和曾经缺失的安全依恋关系。
未成年人自伤自杀明显增加
另一个事实是,患儿数目逐年上涨的同时,因心理问题而采取过激反应的儿童也在同步增加。
齐云柯是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的医生,虽然具体数据还有待于官方统计,但就她目前门诊经验来看,患有心理问题而选择自伤和自杀行为的未成年人数增加趋势很明显。
这家坐落在罗湖区翠竹北路上的医院,又称为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是一所精神医学和心理医学的专科医院。同时,深圳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也挂靠在这家医院。每个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儿童,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
正在上初中的康康(化名)已经不止一次有自杀念头了。幸运的是,他的自伤行为被学校及时发现,心理老师强烈要求康康父母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康康父母告诉齐医生,孩子是初中之后才开始出现情绪问题,康康也默认了这一点。而在后面的询问中,康康一直默不作声,形成反差的,是情绪激动的康康父亲,他坚持认为孩子没有心理问题,只是在闹脾气。
齐医生将康康父母请出诊室。一番开导之后,康康告诉她,自己五年级时,就吞服安眠药自杀过。
康康父母是来深圳的务工人员,直到康康要上小学,才把他从老家接过来。刚来到深圳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没有朋友,康康非常孤独。而每天和父母短暂的相处时间中,他面对的也多为爸爸妈妈对他的要求和期望,以及一系列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康康和父母说过他的不开心和孤独,但换来的是他们的责骂,怪他不懂事,给爸爸妈妈添麻烦。渐渐地,康康不再相信父母可以给予他渴望的关心,在这种孤独和失望的环境中,五年级时的康康选择服安眠药自杀。
这次未遂的自杀似乎没有引起父母对于孩子心理疾病的足够重视,他们首先担心的,是孩子出现这个问题之后,学校还能不能允许他继续上学。因此,父母没有带康康去就诊,在这种情况下,康康勉强上了初中。
初中时期,康康持续的自伤行为引起了学校的重视,于是父母不得不在学校要求下带他去医院就诊。
康康当时的情况在齐医生看来不仅仅需要药物治疗: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及家庭关系的调适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家长坚决拒绝其他治疗,康康只拿了所需的药物,就跟随父母离开了医院。
父母的参与至关重要
齐医生告诉界面新闻,表面上来看,很多儿少心理问题都和学校压力以及同学关系有关,但细致地去了解孩子的生长环境和家庭关系之后就会发现,多数孩子的共同特点是与父母在感情上的疏离。
齐医生发现,在就诊的儿童青少年中,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多和父母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此类患者不仅自己乐意接受治疗,父母也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最重要的是,父母不会为孩子患病感到羞耻。
现实生活中,不乏越挫越勇的孩子。但那是因为在他们背后,有父母愿意接受这个努力却没成功的“不完美”小孩。而对于康康来说,连父母都会否认自己受伤的部分,他的背后,没有任何退路可走。
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正确参与十分重要。过度疏离和过度保护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伤害。过度保护一方面压抑了孩子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父母对其的不信任。这种过分的关心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和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够好,离开父母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齐医生认为,这样的孩子虽然大多数时候表现得随遇而安,但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很容易自我封闭。
“其实,孩子想要的很简单,”齐医生最后说道,“他们不需要父母告诉他们怎么做是对的,他们只需要父母知道:我真的很难受。”